国外肽发展历史
1838年荷兰科学家格里特首次发现了蛋白质开始,他观察到生命离开了蛋白质后就不能生存,是生物体内极为重要的高分子有机物。
1902年伦敦大学医学院的两位生理学家Bayliss和Starling在人体内首次发现的多肽物质。由于其影响极为深远,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他们诺贝尔生理学奖。
1931年一种命名为P物质的神经肽被科学家发现,它能兴奋平滑肌肉并能舒张血管从而降低血压。
1952年生物化学奖的Stanley Cohen发现小白鼠交感神经纤维生长加快、神经节明显增大这一现象,为神经生长因子的发现奠定了基础。
1953年由Vigneand领导的生化小组第一次完成了生物活性肽催产素的合成。
1960年发现小白鼠交感神经纤维生长加快,神经节明显增大这一现象,是一种叫“神经生长因子”(NGF)的多肽在起作用。
60年代前期多肽的研究出现了惊人的发展,多肽的结构分析、生物功能等都相继取得成果。
1963年Merrifield发明了多肽固相合成法并因此荣获诺贝尔化学奖。
1975年Hughes和Kosterlitz从人和动物的神经组织中分离出内源性肽,开拓了 “细胞生长调节因子 ”这一生物制药的新领域。
1986年诺贝尔生理学奖颁给了发现多肽生长因子(NGF)的Stanley Cohen表彰他为基础科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具有广泛重要性的新领域。
中国肽发展历史
1965年我国科学家完成了牛结晶胰岛素的合成,这是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多肽类生物活性物质。
1997年,中国“镁粉大王”吴庆林博士开始研究动物肽(胶原蛋白肽),并成立了中华肽物质研究所,专攻肽物质的提取和应用。
中华太物质研究所的成立,标志着中国肽物质的研究进入了里程碑式的大跨步发展阶段!
2003年,吴庆林博士带领科研团队经过不断地深入研究后,两项“国内首创、国际同步”的小分子肽酶解、萃取技术运势而生,并申获两项国家专利。吴庆林博士凭借着突出的科研成果与产业贡献,被业界誉为“中国胶原蛋白肽之父”。
2006年,吴庆林博士开发出低含盐量的多肽生产方法及设备,成功研发出小分子肽。同年为了推广和发展小分子肽,实现胶原蛋白肽的产业化发展,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大众,吴庆林博士创办了太爱肽集团。
2012年, 吴庆林博士在植物肽以及小分子提取领域再创奇迹,并凭借这一技术优势,改变了肽产品国际垄断的局面,使太爱肽集团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小分子肽终端产品生产商,开创了人类健康美容的新纪元。